阅读的书籍:
- 《心:稻盛和夫一生嘱托》
- 《活法》
- 《干法》
- 《成法》
前3本书都很不错,是稻盛和夫自己所著。而最后一本《成法》则是由稻盛资料馆整理,内容不仅和之前的几本重合度极高,而且阐述也不深刻,浮于表面。
《心:稻盛和夫一生嘱托》的收获:
1.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磨炼心性或是磨炼灵魂。通过一生的历练,灵魂是否比出生时更美好一点。我认为,除此之外,还有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继承。通过一生的历练,是否让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一点点。
2. 稻盛和夫认为:
- 人心的核心是“真我”,真善美,是最纯粹最美好的心。
- “真我”的外面包裹着“灵魂”,是经受世间波涛的冲击,历经各种酸甜苦辣,掌握的各种各样附着在“真我”之上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在佛教中被称为“业”。覆盖着“业”的“真我”,就是“灵魂”。佛教主张轮回转生,也就是认为重生是存在的。人在很多次“重生”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经验,造就越来越深的“业”。有时候我们会说,“那个人的灵魂不好”,这值得是那个人在这世上积累了不好的“业“,也就是不好的行为、想法、经验、知识等。
- “灵魂”的外侧,包裹着“本能”
- 包裹在“本能”外侧的是“感性”
- “感性”的外侧包裹着“知性”(理性)
3. 如果能从心灵最深处的“真我”出发观察世界、判断事物,那么这种判断就绝不会出错。为什么呢?所谓“真我”,就是让宇宙之所以成为宇宙的存在本身。所谓达至开悟境界的人,就是达至了这个真我。到达了这个境界,这个世界的一切真理,就会在眼前清晰地呈现,同时,就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现实。
4. 上天赐予的财富和才能要回馈社会。
5. 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只有毫厘之差。关键在于,当遭遇前所未见,如同绝壁一般的巨大障碍时,在那一瞬间,能不能对自己说“一定能跨越”,并走出第一步;敢不敢想“是我的话,一定能攀登”。“可能跨不过去吧”,这时候,只要有这么一点点踌躇和犹豫,腿脚就会瘫软,导致无法攀登。即使过后拼命给自己打气:“不,应该能跨过去!”也只能是马后炮了。就这么一步之差,命运就迥然不同。所以,首先要坚定地相信自己“能行”,相信光明的未来必定到来。
6. 不管面对多么困难的目标,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参与者的热情和能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就是“愿望”所具有的力量。人的一切行动,都产生于“愿望”或者说“想法”,如果不“想”,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接下来,如果要让心中描述的“想法”变成现实,那么这种想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如果变成这样就好了”的含混状态。“无论如何给这样不可!”必须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愿望,具备不可动摇的意志,不断思考。不是遮掩的话,愿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7. “天启般的灵感”或“神灵的私语”:抱有燃烧般的强烈的意志,心怀光明的希望,一步不停,踏实前行,那么,看起来山穷水尽之路,也会有登高望远、豁然开朗之时。拼命工作,埋头于研究,一心不乱。或许是可怜我,也可能是鼓励我,神灵伸出了援助之手。
《活法》的收获:
1. 在我们的人生中,想要做成某件事,我们首先要描画它的理想状态,然后把实现它的过程在头脑里模拟演练,一直到“看见”它的结果为止。换言之,就是对这件事持续抱有强烈的愿望。首先敢于设定很高的合格线,然后反复思考推演,在头脑里让理想和现实完全重合。这样做就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出色的成果。有趣的是,事先能够清晰看到的事物,最后一定能以“完美无缺”的状态出现。相反,事先形象模糊的事物,即使做出来,也达不到“完美无缺”。这是我在人生的各种经历中体验的事实。
2. 人生由看不见的手所主宰,这无形之手有两只。一只叫命运。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带着各自固有的命运。命运的来龙去脉难以知晓,但是我们的人生却处在命运的引导或影响之中。还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驾驭我们的人生,它叫“因果报应法则”。我们身上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有其产生的原因。这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你在想什么做什么,都成为因,而必生其果,你对所生结果如何应对,又成为因,又必有所果。这种因果规律不断循环,构成我们的人生。“心不唤物,物不至”。就是说,我们的人生,由我们内心不断地思索描绘所形成。这个结论也是基于因果报应的法则。因为我们心中的思维、基于思维的行为,就是种子,它必然结出相应的果实。
3. 我们人类,不过是从“伟大的存在”那里借来了生命的力量,并加以使用而已。宇宙造物主创造的生命能量无所不在,不断向万物注入“生命”。那也是让万物“生机勃勃”的爱和力的体现。在宇宙间存在着某种沉静而强韧的意识、思想、爱、力、能量——肉眼虽然看不见它,但它却客观存在着。是它让物质看起来就像一个生命体,是它让万物“生机勃勃”。
4. 我原本就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如果寿命为80岁,第一个阶段20年,是从诞生起,到独立迈步人生这个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20岁到60岁的40年,是悉心钻研、奋发努力、为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时期。第三个阶段,从60岁开始的20年,应该是为死亡(灵魂新的旅程)做准备的时期。如同从出生到踏入社会要花20年的准备时期一样,我认为迎接死亡也需要20年的准备时期。
5. 在修佛的道上,要接近开悟的境地,就要实行“六波罗蜜”,这是菩萨道,是磨练心志、净化灵魂不可缺少的修行。有如下六项:
- 布施: 利他之心
- 持戒:不要贪心、不要猜忌、不要嫉妒、不要憎恨……
- 精进:“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 忍辱:不屈服于苦难
- 禅定: 静下心来,直视自我
- 智慧: 开悟
《干法》的收获:
1. 要每天反省自己:“神啊,对不起”
2. “抱着产品睡”:也就是说,连同身心一起,要全部投入工作、热衷于工作,达到与工作“共生死”的程度。如果对工作缺乏如此深沉的挚爱之情,就无法抓住工作的要领。
3. 倾听“产品的哭泣声”:带着爱意,用谦虚的目光,对产品进行仔细地审视和观察。如果你真的仔细聆听,你就能听到好似神之声音的“产品的哭泣声”。就是说,产品的问题或机器的故障就会自觉地呈现在你面前。你会听到从产品或机器里发出的窃窃私语:“这样做,你看怎样?”它们会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4. 人可以分成三种:“自燃型”、“可燃型”、“不燃型”。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不燃型的人大可不必留在公司。
5. 勇于在“旋涡中心”工作:为了顺利推进公司或团队的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一个精力充沛、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这样的人将成为全体人的中心,宛如一股上升的气流自平地而涌起,将全体人员卷入,带动整个组织一起行动。像这样自己主动领头、带动周围的人把工作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的人,我把他们称作“在旋涡中心工作的人”。
6. 人的能力有无限伸展的可能。坚信这一点,面向未来,描绘自己人生的理想。事实上,大家今天在做的工作,几年前来看,你也会想:“我不会做,我做不好,无法胜任。”可是到了今天,你不是也觉得这个工作挺简单的?因为你已经驾轻就熟了。
7. “在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即使在工作被逼入“技穷策尽,已无办法可想”,不得不放弃的地步时,也不是终点,而是第二次开始的起点。从这里出发,要以更坚强的意志、更炽烈的热情投入战斗。不管碰到何种阻力,都要穷追不舍,坚持到底——狩猎民族取胜的这种韧性,在我们要达成目标时必不可缺。
8. “看见完成时的状态”: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应该时时描绘这一事业的理想状态。同时,对于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也要反复思考,直到“看得见”这个过程为止。在头脑里思考再思考,反复进行模拟演练,就能看见未来。“想做成这样”,描绘这种理想,把开始时的想法提升为强烈的愿望,24小时不断思考,使成功的形象在眼前鲜明浮现。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你对事情的各个细节都有了明确的印象,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成功。
9.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本文由liyonghua原创或编辑,互联分享,尊重版权,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