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企业就是办人。”——柳传志
来源:正和岛内容部
作者:正和岛执行总编贾林男
一
联想控股IPO前两周,我和柳传志老爷子聊了一次天,主题建班子。一个细节值得玩味,老柳创业后认真读的第一本书是施振荣的《再造宏基》,那是1990年的事了,老柳创业已经六年。“在此之前我看什么了?无非根据具体情况,看看外面环境怎么样,再根据自己的常识去琢磨。”
我瞟一眼身旁小山似的书堆,书吞得越来越多,困惑却一点儿没少,于是望“书”兴叹:难道柳传志是“最强大脑”?
最近,老柳约高晓松“比划比划”,一聊真吓一跳,一个音乐人,讲起《水浒传》里的阵图头头是道,老柳边听边记(记下一堆疑点),心里琢磨,这家伙怎么什么玩意全懂挺深呢,原来此人是北京四中尖子班的,因为全是高分,同学间不比谁分高比谁先交卷,高晓松高考迟到半个钟头还超出清华录取线40多分。
“确实比我聪明多了。”柳传志引入正题:“做企业家就得反省,企业家的特质到底是什么?”
二
一根线。
5月7日,柳传志陪同李克强考察中关村创业大街,对总理说:“科学家好比项链里的珍珠,企业家好比串珍珠的那根线。”总理立刻回应:“你们也是珍珠。”这组对话,耐人回味。
当老大什么最重要?“胸怀、情商很重要,要能妥协、弯曲”,柳传志形容为:“一把手得是一条线,把那些珍珠串起来,做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
联想的法宝管理三要素,头一条建班子,之后两件事,一件定战略,既然“最强大脑”靠不住,就要班子反复推演、务虚,把事情想透,决不任性而为。“今天朱立南领导的联想控股这个班子,就是用群策群力的方式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件带队伍,“如果班子不能统一思想,执行时底下就会阳奉阴违”。世上最难搞定的是人,在老柳创业的年代,中国人饱经阶级斗争洗礼,习惯“与人斗,其乐无穷”,今天组织的挑战,则是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可就麻烦了”,老柳最近看到一条微信,儿子升职,妈妈本该高兴,却问儿子:你们老板不是要坑你吧,给你加钱没加钱?老柳说:“让一个香港工人把东西从一楼扛到九楼,再从九楼扛到一楼,人家二话不说扛完了,我们这儿不仅要问为什么,还要知道你给多少钱,打听你跟某某人什么关系。”
老大不仅是一根看得见的线,还得是一根隐形的线。
一是激励机制。当年联想控股进军投资领域时,老柳办的第一件事不是研究进入哪个领域,甚至不是花大把精力招人,而是设计全新的产权结构,给新班子一个舞台。在苹果没熟时就深究如何分苹果,真是老柳的绝招,“如果不把产权结构弄好,业务起来后会遇到大麻烦,管理层愿不愿意接都是个问题”。
一是企业文化。公司是个利益集团,各种矛盾纠缠不休,怎么把方方面面的立场梳理清楚,让每个人跳起脚来工作,这都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企业文化上,柳传志孜孜以求的是让“所有人能把话全说开,有话直说、好好说”。带团队的人都明白,做到这一点有多难。
柳传志是怎么做到的?
三
我曾问柳传志的前部下陈惠湘:“在柳总身边那么多年,你觉得柳总最开怀的时刻是什么?”
陈惠湘想了想当年的情景:“应该是和同事们一起,深夜在大排档啃猪蹄儿吧。”
这个回答或许是理解柳传志的一把钥匙。以我对柳总的理解,他做企业是为成就一件“大事”,也为成就一群“大人”,而且,柳总极在乎这群人不仅是冷冰冰的工作关系,还能在感情上有进一步的联系。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他讲过:“有人收藏古董,我收藏感情”。
做到这一点,柳传志至少有四个厉害之处。
第一,势能。
就是人家那颗珍珠得让你串。势能不够,人家不正眼瞧你,怎么串?老柳的风格,做一件事就要稳操胜算,都要绰绰有余并留有后手,即使犯错误也要“输得起”。
第二,公正。
当老大的都知道要多劳少得,可多劳少得的标准是什么,这就看出老柳的智慧:“在求得回报上一把手千万要记住,当你觉得跟别人很公平时,别人会觉得你拿的是7,他拿的是3,一定是这样;你拿3,他拿7,人家觉得刚刚公平;当你只拿1,他拿9,人家才会说,嗯,这人还不错,真的。你必须得用这个心态才能行。”
第三,清白。
柳传志看完《血红雪白》,最大一点感触:“国共内战,国民党究竟败在哪儿?我看战场上不是主要的,国民党后方的腐败才是元凶,尤其是孔家,活活把一个国家拖死了,这里关键问题是蒋经国想收拾却下不了手。”
“联想这些年被抓起来的人能数出一堆来,凡是犯了我就抓,但前提是我自个儿得特别干净,而且跟谁都六亲不认,假定我稍有把柄,或者有的人抓有的人不抓,底下肯定有人会大造反,最终整个公司就会崩溃。”
第四,沟通。
同一件事,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味道完全不一样。多少业务能力强、也正派的领导者在这点吃亏。串珍珠的“活儿”如何,就是沟通的能耐。柳传志是个说服人的顶尖高手,他的逻辑、激情、语调,以及那副充满渴望的眼神,常常让人无法拒绝他的任何请求。即便如此,每天中午只要有时间,老柳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看一档节目,北京台的《谁在说》,一档呈现如何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访谈节目。“一塌糊涂的情况下,我最爱看一方如何说服另一方”。
“当我担心一项决策在班子讨论时遇到比较大的阻力,我就先挨个谈,把我的一些想法变成他们的思想,班子讨论时由他们谈,我不居这个功。”
柳传志的沟通艺术是一门大课,成败关键哪几点?“不光谈话内容、方式,包括谈话地点,都要下心思。当然,老板架势摆太足了肯定不行。”
四
四个厉害之处,缺一不可,那是一辈子的自我克制和突破。柳传志为什么非这么做不可?
人人皆知,评判人无非两条,德与才,什么是“德”?柳传志澄清:不是简单的道德,不是泡不泡妞,不是对文化大革命看法如何,而是下面这句话,我越想越重:“能不能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所有企业应该坚持的一个共同标准”。
对于高管,就是考验能否顾大局。会不会因为自己局部利益抵抗公司总体战略?甚至形成帮派,直到公司患上“癌症”?
对于老大,关键搞清一个问题:企业是谁的?是企业家的企业,还是企业的企业家?这是要命的事儿,企业一切动作,都源自对这点的认识。有的老板任人唯贤,有的任人唯亲,有的老板投资,有的老板投机,为什么?说到底是心够不够大,心大是所有事情的前提。
朱立南说过一句话,引导柳传志行动的不是他和哪个人的感情,而是公司的利益。“在动不动一个人之前,我也会痛苦、纠结好长一段时间,会尽量把某些错误往自己这边引一下”,柳传志告诉我:“但最后为什么不犹豫了呢,就是因为再犹豫就耽误事儿了”。因此,柳传志在辨别一个人能不能当领军人物时会考察一点:敢不敢动手换人?“做头儿的人既不能无情,但把个人感情凌驾于企业发展之上肯定不行。”
多说几句识人。老大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对一个人轻率下判断。有个故事讲,一个研究生去看他的教授,从教授家出来后又回来了,说自己患了重感冒,用过的杯子您无论如何消消毒,教授感叹这学生负责任,重用他,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他,其实此人居心不良。“进入核心层的人真的要经过一段考验”,老柳说:“很多人觉得挺熟的,你以为很了解,其实你了解的不是你要他工作的那一面,领导人常会在短时间内因为某人某一方面的认识,就下整体判断,这是不行的,和平时期和打起仗来对一个人的考验也是完全不同的。”
多年来,老柳对两类人形成警觉:一类是“有意识地当两面派”,明明应承下来,做起来就不那么做,甚至形成了一种职业习惯。再就是老柳对“求实”这点看得尤其重,“有些人说得好听,结果却不行,汇报时还净拣好的说,让我没法信你啊。对这样的人,我会安排底下的人对他的工作进行深入了解。”
五
有人问老柳,管理更多是科学还是艺术?
老柳的回答,人要“会听话”。
“我看正和岛《决策参考》,里边不同成功人士说出来的结论有时也差得很远,听的人怎么结合你自己的情况去听最重要。你看历史上好多伟大的军事家,一定读过多少兵书战策么?也未必,但他就是能打赢了仗,很多死记硬读的就是不行。”
“包括你听我讲一把手的能耐,就是大概听一个意思,完全不能照搬。”
能耐啊。
本文由liyonghua原创或编辑,互联分享,尊重版权,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