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有一个梦想,在经历首次创业失败之后,这个梦想在现实的刺激下变得越来越清晰,最终变成现实,于是就有了知乎的故事。这个诞生才三年的问答网站在中国互联网世界里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旋风,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争议,在一切背后,周源和知乎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
多年以后,周源靠在会议室的椅子上,翘起二郎腿,半边身体被阳光包围笼罩,细密的灰尘若隐若现地周围漂浮,迎着北京十二月中午的微醺阳光,眯起眼睛,不禁想起了曾经在西藏的那些日子。
西藏的阳光更干净,更亮,在高原上,喘着气,望向无尽延伸的四周,整个世界似乎都停滞了,身体似乎被从躯壳中慢慢变轻、抽离一般,眩晕而温柔的甜腻感在大脑中充斥膨胀,湛蓝色的天空将整个大地都严密地笼罩起来,似乎随时都会倾覆下来。
时间其实并没过去多少年,在西藏的周源和在北京的周源,彼时的他和现在的他,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他只是一直在寻找着一个答案而已,完成自己的一个想法。
1 他有一个想法
周源在南京上的大学,学的是软件专业,而后到了上海,做的是底层数据库开发。然而他却做得并不尽兴,他渐渐发现自己其实更感兴趣的是互联网产业和公司。
春节回老家过年,周源无事,便在街上闲逛消磨时光,偶尔瞅到一个小地摊,鬼使神差地凑了过去,鬼使神差地翻起了杂志『IT 经理世界』,当时,他被震动了。
我就觉得那些人就是在做一些说惊心动魄也好、或令人兴奋的事也好。我就想认识这样的人,和他们见一面,谈一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然后他就投了简历,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北京,直奔杂志社。编辑们被他吓住了,没想到他真得就这么来了,于是顺水推舟就和他聊了起来,大概本来也只是想推脱一下,把这个冲动的年轻人劝回去。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杂志社竟然答应把他留了下来,虽然只是做一个实习记者而已。
那时的那个一腔热情不管不顾的年轻人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他为什么会如此执著地放弃自己的本行转而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还是这个年轻人,在做了三年记者之后,却又突然亮出让大家猝不及防的回马枪,杀进互联网行业,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杀向创业的人潮之中,做起了 Meta 搜索。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年轻了,但还在拿自己的岁月去试错。结果并没有出乎人意料的地方,这一次,创业的他输了。失败后,他找到了之前就已熟识现在在创新工场的张亮、黄继新分析总结自己创业失败的过程,然后去了西藏。
从喧嚣躁动的城市来到旷达的高原,周源一直都在反思,反省自己究竟输在哪里?错在哪里?
就是做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产品,自己不是用户,连用户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都不知道。
周源现在说得铿锵而轻松,但是这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经验却是来自他当年日日夜夜的面壁与自我鞭策。
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他已经不再似当年那样冲动。做记者时,像局外人一样隔岸观火,创业时冷暖自知,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经历和阅历,他知道该怎么去做,他知道该怎么去做好,他又再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去验证自己。
但是,该做什么呢?这反倒成了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周源参与过 Apple4us ,在这个以苹果产品及理念为核心话题的博客群里,他渐渐发现作者的话题其实一直在延展发散,有趣的讨论层出不穷,而随着作者群的不断扩大,这样的趋势越发明显。当时的周源就想过去建立一种优秀的机制把这些高质量的作者和内容集合起来,放到更大的一个平台上。
但是具体怎么去做,他并没有往深里去思考。
在创业失败之后,周源发现尽管老伙伴黄继新和张亮一直就和自己在一座城市里,他本可以更早向他们讨教些创业的经验,但是,大家的时间都很紧张,而不管多短的距离在成人社会中其实最终都变成了一段不小的隔阂,如何才能让人和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变得方便起来?
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刺激周源往昔的思考此时逐渐变得鲜活起来,而就在此时,Quora 的风暴适时席卷到中国互联网,周源心中灵光乍现,曾经积压在他心底的吉光片羽此时抖落尘埃,一个目标逐渐浮现,越发变得清晰具体。
当我们看到 Quora 的时候,这个东西「啪」地一下就出现了,这就是我们之前寻找的答案。
这就是周源一直汲汲于怀的答案,他想在中国做一个高质量的问答分享社区。
2 太阳底下无新事
「768?不是798吧?」,司机师傅用眼角的余光瞅着我,其中满是疑惑与怀疑,说这话的时候,车就停在十字路口,头顶的绿灯在周围启动加速的车流中闪烁得那么急促而刺目。768园区红彤彤而破旧的大字半遮半掩在路边葱葱郁郁的树冠中,这一日,阳光在风中轻佻地摇曳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三五成群,裹紧衣领匆匆走过。
2011年,知乎从创新工场毕业,在768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知乎的整个办公区都弥漫着一种奇怪而温吞的味道,恰好是吃饭的时间,一个女生突然端着饭碗走过,说了什么,引得周围的男生们哄堂大笑,在各自的屏幕前,他们聊着,吃着。办公区显得有些杂乱,门口拐角处的桌子上摆着几本杂志,放着吉祥物的宣传海报,几只拆过的纸箱子被压扁,叠在地上,一只帆船模型反射着床外橘色的阳光,存放物品的组合柜最醒目的地方是创新工场的「毕业了」水晶牌。一只椅子挤在墙角,一排服务器在半开着的房间,绿色或红色的指示灯频繁地跳动闪亮。
室外的阳台空旷而冰冷,一株已经枯死的不知名的植物幽幽地摆放在玻璃门旁,两三把积着灰尘的折叠椅靠着窗户,正对着楼下树叶掉光变灰的绿化带,一只大体上还能辨识出绿色的塑料碗搁在护栏上,孤独而无聊,踩过木头搭成的地板,它便晃悠悠地发声。
2010年,炎热的8月,周源的空想变成和张亮、黄继新反复讨论的话题,9月某日,正在吃饭的当口,周源突然再次灵光乍现,为这个答案想到了名字,他叫它「知乎」。到圣诞前夜,期间历时整整138天,周源想象中的那个「答案」最终拿捏成型,进入内测。
周源那年的生日就是在办公室过的,陪伴他的是12月的寒夜、群星,是接连数个昼夜一直忙着写代码的同伴,以及网站成功运行的代码。
那一夜,他哭了,不止他一个人哭而已。
公历1月26日,农历小年,知乎终于上线了。
借助创新工场和团队的人际关系,呱呱坠地的知乎赢得了完全超出一个崭新的创新产品应得的关注和喝彩。
首先邀请加入的200名用户其中不乏互联网领域的各色大佬以及各样的专业领域大拿,有了这些这些人的带动示范作用,加之知乎团队一直努力维护的友善认真的社区氛围,互联网圈子很快就被这个新玩意儿吸引住了,邀请注册机制更是在早期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的质量的活跃度。
然而,风波与争议很快就随之而来,知乎和 Quora 过分的相似性让它背上了「复制」和「抄袭」的骂名,曾经一度遭到严厉的口诛笔伐,但直到今天,周源依然对这段往事不以为意。
我觉得如果一个产品提供的是互联网基础服务,那最后肯定归结到唯一的产品形态。
他把 Quora 的问答服务视作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的话,那么唯一可能得出结论就是,知乎和 Quora 至少在形态上必然会走向殊途同归的道路。
靠着不错的用户体验获得用户的认同之后,知乎也获得了投资人的关注。上线之后很快就有了包括红杉和 IDG 在内的投资人主动来接洽知乎,之后,知乎得到了创新工场、启明创投以及蔡文胜、徐小平共计近千万美元的 A 轮融资。
其中无疑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创新工场,不仅李开复通过微博以及社区内的活跃为知乎积攒了大量的人气,而且,黄继新也特意从工场出来担任知乎的COO,而张亮则成了周源所谓的知乎团队啦啦队队长。但是,创新工场为知乎带来的不止是人脉和资金而已,从人力、法务和财务等方面,前者帮助这支创业团队解决了大量非业务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能把更多的精力和专注用来解决产品的核心问题。
在今年三月开放注册之后,知乎的注册用户从2011年底的20万暴增到现在的近400万,这个社区每天共有超过15000条回答,每月用户访问量超过4000万。
现在,距离他第一次创业失败,已经过去了三年,从那个在路摊看见一本杂志就心向往之的年轻人成长为现在在768的办公室内有些腼腆的一个中年人,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了八年。
Yes, 'n'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在经历了曾经的失败和漫长的寻找过程之后,他似乎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寻找的答案。
但这个答案却并不是终点,反而成为另外更多的问题的起点。
3 破壁者
知乎刚上线,周源便碰到了一个难解的现实困局。
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中国人是不会提问的,从小到大是没人叫你去如何提问的。
长久以来,无论是中国的社会,还是在中文互联网上,人们都并没有养成提问和解答的良好习惯。大家习惯的是百度问答式简单粗暴的风格,大家满足的只是一个答案而已。换言之,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互联网,缺失的一种敏感敏锐的「问题意识」。
但比起答案,周源及知乎更看重的提问的艺术,在他们看来,有时候,一个好问题的价值不亚于好答案的意义,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思考和辨析的动态过程远比一个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
就比如你到日本香港去,你就会发现那里的人过马路都很文明也不随地吐痰,但是你发现回到国内之后大家都很乱来,这是和环境有关的。
周源把这种风气和差异归结于产品本身,那么,如何才能让知乎的产品形态既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同时维持高质量的社区水准。
乍看上去,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任何蓬勃发展的新兴社区总是或早或晚要要面临如此矛盾的处境,解决者社区的生命力会得到延续并良性发展下去,而束手无策者唯有扼腕叹息眼看社区最终堕落成为无聊的是非地。做技术出身的周源相信技术的力量,他相信通过算法和规则能够让知乎实现上述的目标,他相信,只要不断优化和改进知乎的产品形态就能使在增加用户的基础上同时保证甚至不断提升其质量。
从这一点上来说的话,知乎当然而且必然需要大量的用户,而这也是知乎开放注册与推出知乎阅读等产品的考虑,首先要有足够的用户基数作为支撑,否则很能保证这个社区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在开放注册之前,知乎也担心随着用户的暴涨而使得整个社区都变「水」,并且为此做了不少准备和预警。社区就好像一个木桶,从内容的产生、传播到沉淀各个环节,他们一直在观察哪里可能出现「渗水」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就要尽快补齐存在的短板。
若问题无意义,则答案无价值。知乎的「反水」首先从提问开始。
周源他们不希望知乎上出现那些简单的非是即否的问题、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和通过搜索引擎就能轻而易举得到答案的问题,用知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用」、「有帮助」、「有质量」的问题。
借鉴 Wiki 的经验,他们在知乎也推出了公共编辑。
对每一个问题,用户都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力图让问题的格式、表述符合知乎的规范,让问题有更加明确的指向。
可是,用户的问题会不会因此而被改得面目全非呢?之前,已经发生过用户于谦谦因问题被修改而出现的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状况而最终出走的情况。
更加严重极端的情况下,类似的争执则会演变成一场战争,比如之前知乎上的引号战争。
战火最早由知乎点起,在「问题修改规范」中规定用户在包括问题、话题、答案总结等公共区域务必遵守规则:
用直角引号(「」)代替弯引号(“”)
知乎官方将此当做公共编辑的基本规则之一,在答案等非公共区域不做强行要求,但是会有志愿者进行替换以达到网站风格的整体统一。
知乎倾向认为直角引号是美观的用户,但是另外一方则坚决反对这种观点,并且批评知乎将弯引号不美好的观点强加给数十万的知乎用户;
知乎指出国家标准规定的弯引号对网站编码的支持并不友好,而且暂时自身也无法做到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替换,另一方则坚称弯引号是国家标准同时也符合广大用户日常使用习惯;
一批用户对知乎的这一举措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更有用户以删答案和退出知乎作为对此项规则的回应。虽然在经历了初激烈的争论之后,大多数用户还是选择了逐步接受了知乎的规则。
但实际上,这场战争本来可以避免,知乎本可以用更加和平更加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来推行直角引号,但是年轻的知乎团队却偏偏栽了一个不小的跟头。
知乎知道这种情况无可避免,他们甚至清楚以后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类似的个案。但是既然确立了社区的规范,确立了一套公共编辑的准则,而且坚信这套机制是正确的,相信通过不断的改进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知乎只就必须容忍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后果——即使这套机制和准则还不成熟,即使这样做有可能会伤害到一些用户,即使有可能对让一些用户对知乎产生质疑和不满。
但是,规则就是规则。处在高速发展扩张中的知乎最需要的就是规则。
4 杀死烂答案
长远来看,社区并不是像杯子这样一个工具,你觉得颜色不好为什么不换成红色的?
在周源看来,在社区壮大的过程中,各种问题肯定会层出不穷,甚至有些问题恰恰是因为维持社区运转的规则导致的。但他看重的是,这样的问题到底在多大范围内造成了对用户的不利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正常发展——通过社区的自我消化能力将问题解决才是周源理想中的方法,而这种消化和自我生长的能力其实都蕴含在一套社区的准则和机制之中。
「就跟人感冒一样,感冒多了今年就不感冒了」,周源爽朗一笑,他更希望这样的问题出现得越多越好,这样就能暴露出这套机制中更多的漏洞和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刺激知乎变得更加完善,不断进化。
如果提问变得规范,社区也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提问氛围,那接下去的问题自然就是,如何产生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答案。
宁愿一个问题暂时没有足够好的答案甚至没有答案,也不能出现大量无意义无价值的烂答案——后者不仅会挫伤提问者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到整个社区的氛围,周源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
要想有好答案,首先,就把那些烂答案踢走。
那么,怎样算是「烂答案」?知乎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其他地方的表述中却可以寻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1,违反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内容
2, 不友善行为
3,不规范内容
4,恶意行为
针对包含上述内容的答案,用户可以投票「反对」或选择「没有帮助」,「没有帮助」越多的答案被折叠的可能性就越高,用户还可以对认为违反规范的答案进行举报,社区管理人员根据违规程度轻重做出相应惩罚:「警告」、「禁言」以及最严重的「永久停用帐号」。
然而,即使是这套看似严格明确的规则也会因为在处理具体过程中的方式和程度而引发用户的不满。
此前,知乎官方将 GayScript 一句玩笑判定为「唆使犯罪」并将其「永久封号」,由于事件牵涉到的李开复与知乎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尽管周源最后改判为「7天封禁」,但这样的定性和惩治措施在社区内部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议。一篇『知乎之死』把社区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惹来质疑的同时也赢得了不少知乎用户的共鸣,大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了知乎官方在 Yolfilm 和普通用户的态度上存在区别对待。更早之前,知乎首页改版,将原来的话题信息流改为关注者的信息流,引起了用户的大面积不满和抗议。
他们做的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但正确合理与否往往取决于评判者的立场。知乎现在并没有回答采取积分和勋章制度,他们知道这样的措施有可能会刺激问答的活跃度,也有可能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质量,但是他们更也担心通过这样外话的手段来维持社区质量和活跃度的措施有可能是饮鸩止渴——用户最后答题会不会仅仅是为了获得积分奖励以及由此可能得到的好处而已?那些乐于分享的用户真得看重这些东西吗?
这里面没有孰对孰错,也没有充分而严密的优劣论证,自始至终,知乎每一个从自己角度出发认为正确的措施在一部分人看来都可能是不合理的,每一个自认为是改进用户体验和完善社区的动作在另外一部分人那里看来都有可能是倒行逆施的,知乎没法也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人都满意。
在由算法和人工共同维护运行的机制中,人们可以看到周源他们试图打造一个优秀而长久的社区的苦心和野心,但同样也能感受到他们在实现目标时所暴露出来的短板。这种短板让他们不得不承受社区内部和外部的指责、批评,甚至有时候会让它伤筋动骨,而且这样的短板在未来可能还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成长而暴露得更多更严重。
但知乎毕竟还年轻,还没有大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这就是它最大的优势。它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尝试各种可能性,有大把试错的机会让他们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即使错了,也能迅速修正,尽管,这种试错和探索也有可能让它死在成为卓越的路上。
有很多事情还是没法预料的,取决于一定的运气和偶然性。
成败与失败的几率总是一半一半,周源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能做的只是把眼前和手头的事情做好而已,而现在知乎的情况证明他还有很多的事情去做。
5 建造乌托邦
反正我现在的标准就是,如果社区管理员要增加了,那就是产品有问题,需要改进,这就是知乎的逻辑。
长久以来,外界流传着知乎只有一名社区管理员的传说,周源说,现在知乎又多了一名实习生,两个人来负责社区管理。
但是,不论多么简单的规则一旦牵涉到人,都讲变得复杂而效果不可知。
尽管周源并不认可 KOL (关键意见领袖)和 super users 这样的说法,但在知乎上的确存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某个甚至多个领域里都有着比别人更深的认识,并能够通过不错的文字技巧将这种见解传递给大家。
因此,他们势必拥有更多的关注,他们回答和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会推送给更多的用户,他们往往也会更轻易地得到大量的赞同——事实上,在知乎上已经出现这样的迹象,而随着网站规模不断扩大,这种趋势或许还会愈来愈明显。
知识是力量,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权力。那么,在知乎这样一个以知识分享为核心的平台上,是否可能存在这样的危险:谁拥有的知识越多,他的权力也就越大,最终形成对知识的垄断?
知乎最后会不会成为一个少数精英用户积聚的圈子,而最多数的普通用户在其中的存在感和价值被前者抹杀?
「你觉得呢?」,周源愣了一下,反问一句。
他把手指间把玩的塑料透明部件放回去,端直身体,把椅子向桌子拉拢了一些,抱在胸前的胳膊松开,做着拘谨的手势。小部件在桌上滚了几个来回,撞在投影仪上,停下来,刹那间,厚实而沉闷的声音从桌上盘旋而起,回荡在安静的房间内。透明的玻璃门外,三四个年轻人正挤在一起争论着什么。窗外,阳光逐渐黯淡下去。
在周源看来,知乎上的知识并不是固化的,而是始终变动进化的。换言之,知乎并不仅仅是一个提供问题和答案的地方,周源自始至终最看重的其实都是问答的整个过程,是对一些真正新鲜前瞻的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恰恰是产生一些还没有成为知识的知识。」,周源对这一点极为自豪,两次提到了比特币的例子,早在2011年就有人开始在知乎上讨论这个当时还不为大多数人知道的互联网产物。
在知乎,知识并不是死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问答背后的核心其实是分享,即使存在 KOL 用户,他们的答案和知识也会随同整个用户链迅速传播出去,而且关注越多赞同越多,传播的速度就会越快,范围就会越大。
最早加入的200名用户,之后的若干用户,那些认真答题分享的用户,都被知乎赋予了高权重,在知乎的产品体系中,这就是用户的 peoplerank。而这项算法也是不断调整变化着的。一个新加入的用户如果获得了那些高 peoplerank 用户的赞同,那么他们的权重也会上涨,这种权重的传递和互动可以一直延伸下去,在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一个不断扩延的衍生链。
这就是一个传递的过程,它传给 A,A 传给 B,B 继续传下去,虽然 B 和我没有联系,但是 C 可能就和我联系上了。
知乎一直在宣扬「认真你就赢了」的社区氛围和机制。
如果它可靠的话,那么在理想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活跃并且认真解答分享的用户都有可能成为权重不低的用户,权重越高,社区内的关注度就越高,用户提问回答的问题的活跃度和曝光度也就越高。一个普通的默默无闻的用户很有可能因为一个出彩的答案而获得大量的赞同与关注者,成为社区内的中心,这样的例子在知乎里并不罕见。
比如说程浩。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病人”。
这是他在知乎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他在知乎专栏留下最后的文字,期间,他一共回答了194个问题,提出了22个问题,写了2篇专栏,参与了740个问题的编辑——截至目前,这个答案在知乎上已经获得了超过1.5万赞同。
这就是他在知乎的全部印迹。然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8个月,他就因为先天疾病去世,年仅20岁,而最初医生断定他的寿命只有5年。
知乎上的用户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他,纷纷改签名纪念这个年轻人,写文章纪念这个年轻人,整个知乎在他逝世那一天全都是有关他的。然后,互联网传遍了这个年轻人的故事,再然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知乎官方帮助远在新疆的程浩的母亲联系出版社,整理出版程浩的遗作,他们无法做到更多,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名早逝的用户。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普通的用户受到过如此多的推崇,但是在知乎这样一个看上去对普通用户并不算特别亲切的社区却让这变成了现实。
即使存在所谓的 KOL 用户和超级用户,那这个圈子其实也会随着整个用户的增长而不断扩大,在不同的领域和话题,存在着权重不同、知识面覆盖和专长不同的用户,任何一个普通用户,只要他乐于分享,并且有够好的内容,那么在知乎上他总能得到别人的青睐,唯一的差别仅仅是范围与程度而已。
知乎不止是一个问答社区,同时还是一个通过内容的组织和筛选来形成人际关系的平台,知识与人、人与人之间都包含在其中,这就是一个由内容和人组织起来的自生长网络,每一个网点、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新的可能性。
这正是周源的初衷和追求。
我觉得知乎能够把这个逻辑做大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效果,但这个逻辑本质上是很小的,其实很基础。
周源再一次笑了,抿了抿嘴唇,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似的,脸颊刹那间更红了,一个几十号人都不到的公司,用户才几百万,现在大家都忙着把产品改进得更好,哪有太多的时间去奢谈商业模式之类,对知乎而言「谈赚钱其实是不切实际的」。
好事者已经为知乎规划了无数的商业模式,转型做职业社交、走付费问答的路子、提供内容服务等等,大家争先恐后地对它评头论足,教它怎么赚钱,但是却忘了连 Quora 现在似乎都没有自己成熟的商业模式。那么,除了零星的广告之外,诞生才三年不时被泼上几盆冷水的知乎又如何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一直落后于美国的大环境中去挣钱呢?
无论赞同与喜欢与否,大概无人能够否认知乎正在或已经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一些人和事,提供了国内互联网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若干年后,无论成败,当我们再回顾这段故事的时候,再看程浩在去世之前的这句话时,会不会感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感慨呢?
也许,人们的坚持,往往不是因为相信未来,而是他们不想背叛过去。
本文由liyonghua原创或编辑,互联分享,尊重版权,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发表评论: